都市人生活忙碌,在家庭生活中,當我們有一大堆事要做時,「感情」很容易被我們忽略。所以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,了解情況。

  1. 邏輯不是最佳答案
    當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擔憂時,我們往往會直接進入邏輯思維模式,例如對孩子說:「別擔心,這不會發生的」或「去睡覺吧,明天早上再解決」,認為孩子只是杞人憂天。 雖然邏輯上你是正確,但這往往不能減輕孩子的焦慮。

    雖然我們的意思要讓他們安心,不要杞人憂天,但我們所說的話卻是凌駕在他們的感受之上。 「邏輯」對焦慮的孩子並沒有用,因為在恐懼的情況下,他們大腦的「邏輯思維」已斷線,變成「情感思維」,所以孩子在這一刻沒有邏輯思維的能力,你說的話也無濟於事。
  2. 避免無益的標籤
    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都會標籤孩子的感受,認為他只是在庸人自擾。當父母給孩子貼上無益的標籤,說:「別杞人憂天了」或「你想太多了」,事實上對孩子來說只會有反效果,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,反而令他更焦慮。
  3. 不要急於求成
    父母需要細心傾聽孩子的憂慮,而不是匆忙地解決孩子的焦慮,例如當孩子告訴父母:「房間裡有怪物,我很害怕!」,父母不要告訴孩子:「那裡絕對沒有怪物!」。如果你沒有花時間傾聽孩子的焦慮,他會覺得你在敷衍,不能放下心中的疑慮。
  4. 花時間了解他們的感受
    盡量避免問「為什麼」的問題,例如:「你為什麼那麼擔心?」,這類問題通常需要複雜的思考,而孩子往往無法妥善表達自己感受。相反,嘗試了解孩子感受,找出他真正擔心的那個夢魘。
  5. 給予同理心
    有時候,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,但就是有一股恐懼的感覺圍繞著孩子的身邊。此時,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同理心,你應嘗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,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感受:「這對你來說是個很大的煩惱!」或「你肚子疼,是因為你非常擔心和不安!」。

    當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,同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,讓他平靜下來,這樣就可以開始思考。
  6. 孩子冷靜後,進入詢問階段
    一旦孩子開始安定下來時,我們開始嘗試進一步行動,從以下對話開始:「你會擔心發生什麼事?」、「我們可以嘗試做什麼來解決問題?」、「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……你覺得怎麼樣?」,父母請記住:這是一種合作方法,而不是命令。

    信任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,並且跟進孩子處理問題的進度。即使他的想法不一定能解決問題,但仍可以透過處理問題的經驗,鍛鍊解難能力。
  7. 勇敢箱
    「勇敢箱」對經常焦慮的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幫助,在箱裡放一些幫助孩子面對恐懼的道具,例如:一隻毛公仔,可安慰孩子;一支檢查黑暗角落的手電筒(記得放電池),還有一個「武器」(這取決於孩子的個性,例如:玩具刀或魔法棒)。讓孩子每天晚上檢查「勇敢箱」,幫助他們消除恐懼。

資料來源:The Parenting Place
圖片來源:Flipedu , Fam101
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