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都喜歡用「道理」來代替實際行動,當孩子做某件事前,父母覺得自己有責任勸導孩子的行為,對孩子講道理,然後解釋、協商、說教、提醒,之後再說一次、兩次、三次、永無止境。

當不斷地對孩子講「道理」時,父母像是台機器一樣,說了一堆沒有意義的話,然後不斷重複。

太多「道理」聽起來像什麼?

以下的現實例子,可讓父母看看自己講「道理」時的結果:

  • 爸爸為了叫孩子睡覺,結果從晚上10時開始,直至凌晨1時孩子才肯上床。而事實上,孩子仍不願睡覺,只是在床上玩手提電話。
  • 媽媽為了叫孩子不要玩電子遊戲,喊了300次孩子的名字,結果他依然氣定神閒,繼續玩,直至媽媽把插頭拔掉才肯停止。
  • 爸爸看見孩子兄弟姊妹在吵架,希望制止他們打鬧,結果徒勞無功。

孩子的反應

當孩子不斷聽見爸媽在講「道理」時,他們的內心會產生有趣的變化,但不幸的是,這不是爸媽的預期效果。事實上,它往往是相反的,孩子不會乖乖合作。一同了解更多他們的內心世界:

  • 無聊
    孩子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做或不能做某件事的原因,因為父母已向他們解釋清楚,但他們只接收自己想聽的信息。
  • 怨恨
   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尊重,希望自己有能力記住別人說過的話,並作出回應。如果有人(尤其是父母)不斷去提醒自己,並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解釋事情,他就會感到不滿,因為那個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。
  • 無力感
    父母經常試圖對某件事作出解釋,而這些都是預設的答案和解決方案,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和無能為力。
  • 外在的憤怒
    有些孩子不喜歡被嚴格控制,所以他們就會作出抵抗,憤怒地抵制父母,以奪回自己的權力。
  • 內在的憤怒
    有些孩子可能比較內向,雖然他們不會明顯地去抵制父母,但由於長期受著父母的言語壓力,可能最後會受不住壓力而希望逃避父母,甚至悄悄地、暗地裡去抗拒父母的意見。

為什麼要講那麼多「道理」?

父母本來可以寬宏大量,也可以心平氣和,但當孩子表現得不理想時,講「道理」就會讓父母更有信心,有種「如果我經常這樣說,我就會相信,而我的孩子也會相信」的感覺。父母以為當孩子反覆聽到指令時,就會知道其重要性,從而增加孩子遵從指令的機會,這就是父母會不斷重新表述「道理」的原因。

有些家長會用說「道理」的方式去爭取時間,理清自己的思緒,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,同時讓自己冷靜下來。

總而言之,說太多「道理」並不是養育孩子的最佳方法,如果父母能抵受「道理」的誘惑,那麼無論對孩子或父母都會有很多收穫。

少了「道理」、少了提醒、少了大驚小怪……但我們應該怎麼做?

以爸爸不斷重複睡前規則為例,雖然爸爸很慷慨地付出時間和耐心,但結果孩子只會越來越覺得很麻煩。相反,爸爸只需說一次睡前規則,讓孩子回到床上,說聲晚安,然後就可以關燈離開。如果孩子離開了睡房,你不需要說話,不用提醒規則,只需直接把孩子放回床上。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安靜、保持冷靜、保持心境開朗,不要嘆氣,也不要說粗言穢語。

父母也應知道,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見解,在許可情況下接納他們的意見。然而,親子關係總會牽涉到「妥協」,每人的需求都要考量並需要全部家庭成員合作。你可嘗試訂立簡單的家庭規則,並在製定規則時與孩子討論,甚至記錄在記事簿中或展示在牆上。

孩子會訝異父母的自信和平靜,然後作出正面的反應。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意見會被接納,就更願意遵守規則,因每個人都喜歡被這樣對待。當你正走向講「道理」的軌道時,記得停一停、想一想、深呼吸,然後跟隨以上建議。

資料來源:The Parenting Place
圖片來源:Mamidaily , Parenting , Businessweekly

Facebook